這獨一份的手術室瑰寶、數代手術室護理人精心守護的成長記憶,將通過每一個認真的文字、每一筆用心的描繪慢慢傳承下去,鑄就永恒。
4月5日,一場獨特的比賽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舉行,參賽者皆來自于該院手術室各??平M的護理人員,參賽作品是一幅幅可以用“精美”“專業(yè)”“獨一無二”來描述的“洗手筆記”。“新護士來到手術室后,護士長給大家上的第一課就是上臺洗手筆記及其格式規(guī)范。”手術室護士長、副主任護師張大葵分享著“洗手筆記”在手術室護士職業(yè)開端和發(fā)展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,以及萌生本次比賽的初衷,“‘洗手筆記’是手術室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技術精進的主要推力,寫好筆記是每一位手術室護士的基本功,每月組內會集中批閱、點評,從一篇篇筆記中,可以看到手術室護理人的努力和成長。”
張大葵介紹說,洗手筆記,顧名思義,就是洗手護士在術后通過回憶手術全流程,整理總結并手寫成的一份筆記,主要記錄??平馄手R、手術步驟、手術路徑、配合要點、術者習慣等內容,多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。類似于私定版工具書,用于書寫者查詢、參考和教學。考驗著洗手護士的責任心、敬業(yè)度和學習、歸納、復盤能力,凝結著書寫者對每一臺手術付出的心血。
據了解,該比賽的評價依據涉及實用性、指導性、正確性、完整性,圖文并茂等方面,四名省、市級專科護士、具有豐富手術室工作經驗的專科組長擔任評委,評分中筆記的實用、指導性占比重較大,圖片美觀屬于加分項。最終張涵,劉雯麗、蔡倩,王迪雅、孟月、王楠脫穎而出,分獲一、二、三等獎。“張涵的筆記圖文兼?zhèn)?、邏輯清晰、時間連貫、注重細節(jié),從筆記中看到了細致和貼心,她的筆記是全科公認的‘寶典’,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手術,總能在她的筆記中找到思路;蔡倩的筆記更偏重于文字和術者習慣,體現出她在日常工作中心思縝密、善于觀察;劉雯麗的筆記用圖生動、色彩豐富,便于理解、記憶、共享。”張大葵對部分作品評價道。
據介紹,手術室護士分為洗手護士和巡回護士。洗手護士,又名器械護士,主要職責是在臺上配合醫(yī)生手術;巡回護士主要職責是在臺下,負責提供手術過程中需要的物品,觀察病人的情況。兩個崗位是一臺手術的重要組成,缺一不可。手術室面向全院外科、急診科和部分內科進行手術配合,因手術類別多、術式差異大、設備儀器迭代快,且面對不同的手術醫(yī)生個體和手術習慣,因此,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儲備,豐富實戰(zhàn)經驗,進而達到學用結合,實現知識-實踐雙向轉化,是每一位手術室護理人需要具備的職業(yè)素養(yǎng)。
手術室副護士長、主管護師、省??谱o士、擁有14年手術室工作經驗的楊中影介紹道,“無論你的職業(yè)年資有多久,進入手術室的那一刻,你就要做好重新啟航、從零做起的準備。”據介紹,手術室護士相較其他科護士成長周期較長。年輕護士或新轉入科的護士需要經歷至少一年的培訓周期,由帶教老師傳授理論知識和手術技能,后跟隨高年資手術室護士進入手術室學習、實踐,配合相關工作,“洗手筆記”從正式邁進手術室的第一天開始記錄,這一習慣往往伴隨手術室護士的整個職業(yè)生涯。入科第一年要求每天記錄,至少一個月檢查一次。
“洗手筆記”賞析
01張涵:用三年時間 努力成為手術醫(yī)生的第三只手
一等獎獲得者、手術室3年護師張涵將一名優(yōu)秀的洗手護士比做手術醫(yī)生的第三只手,“優(yōu)秀的洗手護士要能夠熟悉每一名醫(yī)生的細節(jié)習慣,熟知手術流程,只要醫(yī)生一伸手,就能準確無誤地傳遞所需器械,讓每一位醫(yī)生開展手術專注而流暢。”談及如何做到時,她平靜且從容地概括為“多看、多聽、多思考,端正心態(tài),手術無大小,認真對待每一臺手術。”沒有一次成功是一蹴而就的,榮譽的背后常伴著千百倍的心酸。“在我成為手術室護士后的工作經歷中,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剛進入手術室沒幾個月,有一臺外請教授的手術,當時醫(yī)院從未開展過該術式,老護士帶我上臺,當場就被臺上一位主任嫌棄了,說我沒有資格、不配上這臺手術。”當時的張涵很委屈,她發(fā)誓一定會更加努力,在臺上不再讓人瞧不起,她用三年時間努力成為手術醫(yī)生的第三只手和配得上每一臺手術的那個人。
02劉雯麗:請手術醫(yī)生協(xié)助畫圖,順著術者的思路熟悉手術
二等獎獲得者、手術室4年護士劉雯麗把自己的筆記分為兩種,一種是隨身攜帶偏向于術者習慣的文字記錄,筆記中的圖很多是她在空暇時,請術者給她畫的幾筆草圖,她認為這樣更容易從術者的思路熟悉手術。另一種是本次參賽圖,名為“TURP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”。“我認為,優(yōu)秀的洗手護士要具有團結、高效、低耗的作用。”劉雯麗稱。
03王楠:一臺優(yōu)秀的手術應該是無聲的
三等獎獲得者、95后手術室護士王楠認為一臺優(yōu)秀的手術應該是無聲的,不需要醫(yī)生說話,一個眼神、一個動作、一伸手,洗手護士就能知道術者所想,并精準傳遞、配合。她將洗手護士比做廚師,既要有扎實的基本廚藝,同時要獨具特色,可以滿足大江南北食客所需。“每位醫(yī)生手術習慣不一樣,所需用物也不一樣,比如說有的人喜歡用小紗布,有的喜歡用大紗布,以及各個主任帶多大手套;再比如說,骨科手術,手術部位不同,手術醫(yī)生各異,鋪單順序也要做相應調整。我都會把這些細節(jié)記在筆記中。”王楠近期正在整理實施白內障手術各位醫(yī)生的需要,其中記錄著常規(guī)所需物品、醫(yī)生姓名以及相關配套的手術刀型號、手套大小、常用晶體以及是否使用棉簽等信息。
隨機線上采訪市一院幾位外科專家時,除了對比賽獲獎者表達祝賀以外,他們分享了心目中優(yōu)秀手術室護士的標準和對于獲獎者及手術室護理人成長為醫(yī)生“左膀右臂”的由衷期待,字里行間不難發(fā)現一名優(yōu)秀手術室護士長成之不易,惟有“敬業(yè)、奉獻、負責、愛心,兼?zhèn)淠芰?、毅力、洞察力、學習力”的護理人方可擔此重任。救治工作中,他們也更愿意邀請值得信賴、更符合心中優(yōu)秀手術室護士水平的護理人作為重要一員參與到整場手術中。
“我們科寫‘洗手筆記’的傳統(tǒng)不知能追溯到多久以前,但從2007年入科開始,我就學著帶教老師的樣子開始寫‘洗手筆記’,然后我又把它教授給新來的那些小朋友們,看著她們認真記錄的樣子,拿著這些翻舊的筆記,欣慰而感動。”楊中影回憶著。
隨著時間的消逝,有些筆記終會破損、有些字跡已然模糊、有些記憶將隨風而去,但這獨一份的手術室瑰寶、數代手術室護理人精心守護的成長記憶,將通過每一個認真的文字、每一筆用心的描繪慢慢傳承下去,鑄就永恒。